作物模型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、数学建模等方法,对农作物的种植、生长、发育和产量等方面进行预测和仿真的工具。随着人类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,作物模型成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种植、管理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工具。下面是作物模型发展历程的主要事件:
作物模型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、数学建模等方法,对农作物的种植、生长、发育和产量等方面进行预测和仿真的工具。随着人类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,作物模型成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种植、管理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工具。下面是作物模型发展历程的主要事件:

1.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:农业系统生产学(Agricultural Systems Production)开始引领整个作物模型发展的方向。
2.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:稳定代替了单纯发展的思路,开始重视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建模。
3.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:应用数学建模方法,例如线性代数、微积分和统计学等,进行作物产量预测和优化。
4.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:气象条件和土壤因素成为作物模型各部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而水平衡模型成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。
5. 21世纪:随着电子计算机性能的提高,计算机模型的分析得以扩大,转向大规模模拟和三维模型技术。
总的来说,作物模型的发展历程从单一的研究向统一的模型模式转变,使得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有明显增长。作物模型的不断发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农业生产,解决人类对粮食问题的关注。
WOFOST作物模型
WOFOST作物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和预测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数学模型。
WOFOST是C.T.de Wit学院在瓦赫宁根开发的作物生长模型家族的一员。相关的模型是连续的SUCROS模型(简单和通用的作物模拟器)(Spitters等人,1989;van Laar等人,1992)、干旱作物(van Keulen,1975;van Keulen等人,1981)、春小麦(van Keulen & Seligman,1987;Stol等人,1993)、MACROS (Penning de Vries等人,1989)和ORYZA1(Kropff等人,1993)。Wolf等人记录了第一个WOFOST模型(1986)。
自1987年以来,WOFOST模型已经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发展和更新:
1. WOFOST 6.0版本(1995年) - 这个版本引入了更精确的收获模型,并允许用户自定义错误修正和参数设置。WOFOST第6版是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(JRC)在意大利伊斯普拉发布的合同研究“产量预测模型”在农业项目(也称为MARS项目(遥感监测农业))行动3的框架下开发的。目标是生成作物生长指标,以评估整个欧盟当前农业季节的质量,并与历史季节的质量进行比较。这些指标随后用于每个地区和每个国家的定量产量预测。为此,WOFOST已被纳入作物生长监测(Hooijer和van der Wal,1994年;van Diepen,1992年)。